熱舒適度的相關評價指標科普!
熱舒適度是居住者對室內熱環境滿意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早在20世紀時,人們就開始了舒適感研究,空氣調節工程師、室內空氣品質研究人員等所希望的是能對人體舒適感進行定量預測。這些年來,業已提出了很多熱舒適指標,不同國家的*和專業機構推薦使用不同的指標。因此,從整體上去把握各種指標及其發展史是非常有益的。就我國而言,由于疆域遼闊,氣候多變,不同地區所采用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尤其是緯度有一定差異的地方。
當已知有關的人體活動狀態和衣著條件而需要預測舒適溫度時,主觀溫度計算公式就會快速而足夠準確的估算出人體舒適所需要的溫度主觀溫度方程不能用來預測人體不舒適感或人體感覺,必要時可采用預測平均反應。通用的指標就是標準有效溫度,它是專門用來解決高溫高濕對人體影響。它可跟蹤體溫和皮膚溫度的時間變化過程,并給出作為人體狀態函數的熱感和不舒適感,但要以復雜的計算機程序作為所付出的代價。
當溫度高到足以使人們擔心周圍環境溫度的提高會影響人體健康時就必須采用為此而專門設計的一種熱應力指標。
我國南方地區普遍具有冬冷夏熱、全年潮濕的氣候特征,根據生活經驗,全年氣候潮濕是造成夏季悶熱和冬季陰冷的內在原因,因此,濕度控制應成為主要考慮的因素,尤其是室內空氣中多余的水汽(即氣態的水,屬于空氣污染物的一種)。
我國疆域廣闊,民族眾多,對舒適性的要求也不一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等提高,各地區應結合氣候牲、種族特征、生活習慣、身體素質等,對熱舒適度指標進行各自的修正和改進,即得出適合本地區的舒適性指標。